11/18例會邀請到食品科學專家張俊明博士分享~從食品保健科學看保健食品。張博士由毒奶事件談起,三鹿發生這個問題主要是他們的乳源不穩定,引出食品管理中源頭管理的重要性。整起"牛奶殺人"事件,更是牛奶無罪,人心殺人的管理案例。

接下來分別依下列主題逐一說明之:1.認識保健食品的劑型,2.不同劑型的優缺點,3.為何需要補充保健食品,4.如何選擇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的劑型分為粉狀、錠狀、硬膠囊、軟膠囊與液體。粉狀的劑型加工過程簡單、保留較多的活性成份,適用於乳酸菌、膳食纖維、膠原蛋白等。錠狀的劑量不限制、可控制溶解時間,適用量較大的原料(500mg以上)、需要控制時間的(尤其藥品),缺點是需有添加劑。硬膠囊優點是其加工程度低、好吞服、可素食,適合乳酸菌、植物萃取物、使用量較小的原料。軟膠囊的容量較有彈性、易吞服,非素食(但目前歐洲已有素食的產品出現),適用在油類原料(如魚油等)、使用量較大的原料。至於液狀的優點在於口味多、易使用、有流行感,適合在提神飲料、膳食纖維、膠原蛋白等。經過一連串的說明,讓我們了解原來不同的藥或保健食品,需有不同的劑型來做更有效的加工與保存,才能達到功效。

至於那種劑型比較好吸收?博士說道最快被吸收不等於利用率好,以利用率來說液狀=粉狀=膠囊=錠狀的啦!我們所吃進去的營養素是由小腸吸收,胃只吸收酒精和藥品,所以依個人需要來選擇功能與劑型保健品是最實際的。

至於大家所關心的如何選擇保健食品,有四個重點:1.原料來源、2.萃取方式、3.臨床試驗、4.產品標示。以原料來源來說又有許多議題可談,舉例:有機藍綠藻?依有機產品的定義是在土中的,而藍綠藻是水生的,談有機似乎有定義上問題。可食用的品種或部位,每個國定所規範可食用的原料並不同,如葡萄葉在台灣並不列在可食用的原料中但歐洲是。

目前萃取方式只有三種:水、酒精加水、酒精。不論任何種方式多多少少都會有殘留問題,而大陸的所謂黑心貨,常為了快速或萃取更多等而用濃度高的丙酮萃取,造成對人體有害的黑心商品。而在產品標示方面,所要注意的不是只有該原料的容量還同時要依濃度換算實際有效成分,例如:Q10(10%)30mg,其實真正Q10只有3mg;濃縮魚油(EPA300mg DHA200mg)1000mg,重點在於括號中的有效物質而非那個1000mg。這也是許多商品行銷中,常用一些看起來很多好成份來吸引目光,但其實劑量都不足人體所需呢!

對於如何選擇保健食品,張博士提醒大家兩大方向,其一是標示清楚最重要,第二項則是履歷追溯最可靠。會後社友提出這麼多保健食品,是要依年紀或什麼標準來判斷要買什麼來補充?張博士說開始吃的年齡並不是個考慮的點,而是依體檢報告與個人症狀來做補充最有效。至於到底是要吃早上下午還是晚上呢?絕大部份的保健食品建議飯後兩小時食用,比較不會被大量胃酸破壞。但抑制熱量食品則多在飯前,所以還是得依不同的食品來做判斷。如我們常會補充的鈣片,除了補鈣外,在睡前吃還有鎮定神經安眠的效果喔!

短短四十分鐘的分享又讓我學到之前不是挺懂的資訊,其實定期參加例會,除了和社友及新朋友交誼外,每次都能一點一滴累積不同產業及類別的知識,所謂"借腦袋學習"在這兒充份實踐喔!

文:Robin陳瓊華

國際扶輪社3520地區 台北健康扶輪社~溫馨‧活力‧熱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ank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